sample banner
首頁 ★ 產品介紹 ★ 人文藝術 ★ 羅浮宮美學之旅

羅浮宮美學之旅

繪畫大師用眼睛發現美麗,用畫筆展現大膽的想像力!
透過《羅浮宮美學之旅》,所有人一一從學者到遊客,從藝衛專業人員到學生,從「博學多才者」到「一無所知者」 一一都能思索羅浮宮博物館的繪畫,將它們長存於記憶之中。

--羅浮宮博物館館長
亨利 ﹒ 羅瑞特(Henri Loyrctte )



羅浮宮,一座收藏著來自世界各自珍寶藝術的博物館,每年有超過850萬的參觀人數,其展示的藝術作品包含雕塑、繪畫、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、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,當中又以繪畫藝術為大宗。

有史以來首次獲得羅浮宮的大力支持,讓您得以在精美的書籍中一窺世上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中的每幅畫作。

由羅浮宮的總監 Henri Loyrette 親撰前言,知名藝術攝影師Erich Lessing 提供照片,並由羅浮宮策展人 Vincente Pomarede 和藝術歷史學家Anje Grebe 共同進行評論,台灣艾瑪獨家典藏翻譯中文版。

共計2981幅畫作,如今將以全彩的方式完整呈現於這套令人感到驚艷的精裝書中。



羅浮宮美學之旅全套規格
◎全套冊數:3 冊精美盒裝
◎尺  寸:28X28cm
◎頁  數:每一冊272 頁
◎紙  張:內頁用紙200 克特銅紙
◎附精美珍藏書盒



-目錄-
Table of Contents


序╱亨利‧羅瑞特(Henri Loyrette)
引言╱凡尚‧博瑪萊德(Vincent Pomarède)
羅浮宮的繪畫展廳

第I冊
義大利畫派、希臘與俄國聖像畫
北方各畫派:荷蘭與法蘭德斯畫派、英國、德國和其他北方畫派

第II冊
北方各畫派 :荷蘭與法蘭德斯畫派、英國、德國和其他北方畫派
法國畫派

第III冊
法國畫派
西班牙畫派

藝術家索引
作品索引




內文節錄



李奧納多‧達文西
蒙娜麗莎
約1503年
高:77公分,長:53公分;油彩,木板(楊木)
德農館,1樓,第6展廳;INV. 779


  李奧納多‧達文西的《蒙娜麗莎》或許是藝術史上最著名的繪畫了。它的起源和女畫主的身分都籠罩著一層神祕色彩。大約從1503年起,達文西就在佛羅倫斯開始畫麗莎‧格拉迪尼的肖像,她是商人法蘭西斯克‧喬貢多的妻子,但尚未完成就帶著畫前往法國了,並於1518年被法蘭西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買下。不過,這幅畫似乎曾被李奧納多的學生和繼承人沙萊(Salai)帶回義大利,後來才最終進入法國皇家典藏。
  關於這幅畫的重要性,有不計其數的說法。有人認為這是聖母的一幅理想化的肖像,甚至是一幅自畫像。如今看來最有可能的一種假說認為,李奧納多想畫一幅理想化的女性形象,以此作為人類良心的象徵。早在喬爾喬‧瓦薩里時代,各種評論家就對畫主的神祕微笑爭論不休,而它也將繼續讓現在的觀眾著迷。
  據說,李奧納多為了驅散這位美麗的年輕女子臉上的憂鬱,讓她露出微笑,曾在她坐著畫像的漫長時間裡,找來音樂家和小丑當場表演。至於背景,李奧納多選擇了一片有幽深群山與河流的迷人景色,其地點同樣神祕。

--節錄自《羅浮宮美學之旅 第I冊》






喬治‧德‧拉圖爾,1593–1652年
偷方塊A的騙子》,1633–1639年
高:106公分,長:146公分;油彩,畫布
蘇利館,2樓,第28展廳;R.F. 1972-8


  就《偷方塊A的騙子而言》,這另一層含義主要聚焦於三種惡行上,它們在17世紀被視為最惡劣的罪行,那就是賭博、酗酒和沉溺於性愛。
  在這裡,桌子左側的三個人物就分別代表了其中的一種罪惡,而右側那個年輕的貴族即將受到誘惑。跟觀者不同,那個年輕人--他代表著純真--對那些等待著自己的罪惡一無所知。因此觀者就成為那個老千的同謀,我們可以看到,他正從自己背上的一個隱蔽之處取出一張方塊A。
  用他右手中所握的撲克牌,他指向了第二種罪惡酗酒,那個戴著黃色頭巾、正在倒酒的年輕女子就是其象徵。
  在桌子的中間,坐著一個珠光寶氣,衣服華麗的妓女,她是女性誘惑力的體現,她的眼神和手勢似乎正催促她的兩個同行行動起來。
  在這裡,喬治‧德‧拉圖爾從一定程度上展示繪畫的魔力,證明他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植入具有相同感染力的神祕氛圍,那是發人深思的夜景畫的特徵,而他在這方面是最出名的。

--節錄自《羅浮宮美學之旅 第II冊》





歐仁‧德拉克洛瓦,1798–1863年
自由引導人民(1830年7月28日)》,1831年沙龍
高:260公分,長:325公分;油彩,畫布
德農館,1樓,第77展廳;R.F. 129


  這幅大型繪畫被視為浪漫主義畫家歐仁‧德拉克洛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。它是為紀念法國「七月革命」而在1830年創作的。在那年的7月27日,巴黎市民揭竿而起,反抗國王查理十世(Charles X)反動的封建政策。新聞審查制度的引入使得人們走上街頭,據說他們在一天之內就搭建起6,000多個路障。德拉克洛瓦的繪畫紀念了巴黎人這場勝利的自由之戰,經過3天的內戰,他們成功地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統治。
  這幅畫不僅是支持自由的標誌性表現,而且也是向新的君主路易-菲利普(Louis-Philippe)致敬,他逐漸被視為一位開明且民主的國王。
  自由擬人化為一位比真人更大的袒胸女神,她從大砲和來福槍的硝煙戰火中出現,舉著手中的三色旗――它象徵著共和製擁護者與溫和的君主制擁護者之間達成和解――引導戰士們向前衝去。畫面右側有一個穿著學生制服的少年,他就是維克多‧雨果(Victor Hugo)那部長篇小說《悲慘世界》(Les Misérables)裡的人物加夫洛許(Gavroche)的靈感來源。左側那個頭戴禮帽、手握來福槍的人物,可能是德拉克洛瓦的自畫像,不過他並沒有參加那次起義。
  作品造成大量爭議,被視為共和理想的吶喊,但它最終還是由政府購買下來。後來,在廢除君主制和第二帝國期間,它被束之高閣,在倉庫中受到多年的冷落,甚至一度被歸還給德拉克洛瓦。要等到1870年恢復共和制之後,這幅畫才再度成為法國歷史上共和制和革命的象徵。

--節錄自《羅浮宮美學之旅 第III冊》